三苏人才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公司秉承有趣、专业、有温度的经营管理理念,致力于为川内企业打造个性化人力资源一站式服务,公司业务包含,但不仅限于:国际国内招聘服务,灵活用工服务,建筑劳务,培训拓展,体检服务,保险业务、自媒体平台服务等。ms.6ejob.com

简历 消息({{view.message_count}})
职位 消息({{view.message_count}})
首页
面试宝典
找工作不如意?试试把求职当作设计产品

找工作不如意?试试把求职当作设计产品

文章来源:三苏人才
2022-04-02
2910

如何让求职过程更加有趣,更加有收获?

编者按:寒冬中,不少知名企业都在裁员。面对如此不景气的情况,正在找工作的你是否处处碰壁,总不如意?这篇翻译自产品设计师Chrysan Tung原创的题为How to Approach Job Hunting Like a Design Challenge的文章,向你介绍了一个求职技巧。你只需要把产品设计的思维运用到求职过程中,你就会获得不一样的结果。

我还记得第一次参加产品设计岗位面试时的挑战与兴奋。那时的我,激动不已,却又因为冗长的面试环节而心有余悸。无数个问题在我脑子里萦绕:接下来还有几轮面试?我该如何准备我的个人作品集?当面试人员说“产品设计师”的时候,指的是用户体验,视觉体验,用户调研还是各种可能性呢?……

更要命的是,我好不容易坚持到了几周后的最后一轮面试,最终还是失之交臂。真是可怕!所以又要从头再来?

图片来源:Pexels.com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经过这么多轮的面试,总结了自己在面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听取了面试官的建议后,我现在可以从容地回答这些问题。更重要的是,我开始把求职过程当作一个设计挑战。把设计理念应用于求职过程,我的求职成功率提高了不少,而整个过程也变得更加有趣。

如果你打算进入产品设计行业,或者像我一样准备转行从零开始做产品设计的话,我希望你可以在求职过程中借鉴我实践过的这些策略方法。

背景铺垫

第一次面试某初具规模的科技创业公司时,我费了不少力气才勉强支撑到了最后一轮。最后一轮面试,一切似乎都挺顺利。创始人是我的面试主考官,我向他展示了我的个人作品。其他几个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也分别跟我进行了一对一私聊,这些过程都让我倍加兴奋和自信。说实话,当时我已经有点疲倦了,但想着马上就可以结束,所以就强撑了下去。

然而,三天过后,我接到了对方公司招聘者的电话。

“我很抱歉,”对方在电话里说,“你知道创业公司都有这些现象,好多事情都没个准儿。希望我们还能继续保持联系。”对方拒绝录用我的理由,是因为编制人数被砍了。我不知道我也不可能知道这是否是事实,或者只是随意的借口罢了。我知道的是,我被拒了!于是,我关了手机,躺上了床,用被子紧紧地裹住自己,并希望从中找到慰藉。

我已经记不得到底被拒了多少次,我甚至养成了一个被拒的“仪式”习惯:用一杯葡萄酒来把伤痛的经历从记忆中抹去。闷闷不乐过后,我又再次复活,像打了鸡血一样继续我的求职旅程。几个要好的同伴以及“心灵导师”都鼓励我,说面试过程只不过是个数字游戏罢了。

图片来源:Pexels.com

在无数轮的面试过后,我终于意识到我自己的方法不对,而且代价太大。为什么我还要继续沿着错误的道路走下去?之前有人对“疯子”的定义不就是,“明明知道结果,还一次又一次重复地做着某事,还妄想得到不同的结果”吗?

所以,我决定痛改前非,改变之前的消极应对方式。以下5个步骤,就是我结合产品设计挑战而设计出的求职方法。

第一步,从用户调研的角度看待面试

最开始准备面试时,我觉得非常受挫。因为我没有用户体验或产品设计相关岗位面试的资源法宝。拿其他岗位来说,就有很多手到拿来的求职秘籍。工程师岗位有《程序员面试宝典》(Cracking the Coding Interview),咨询顾问岗位有《发现工作力:决定面试成败的22个实战案例》(Case in Point),但产品设计岗位却没有类似的宝典。于是,我决定根据自己的面试经历,自己通过谷歌文档整理一份宝典。

我在谷歌文档中建立的面试宝典

像优秀的用户调研分析师一样,我开始收集并整理之前面试经历过程中的重要心得和体会。我把之前面试过程中的问题都记录下来,同时也把自己的答案记录下来。然后,我会再次评估当时的回答,并试着改进从而给出更好的答案。

随着面试机会不断增多,我自己的宝典内容也越来愈充实。只要有一次面试,相应地都会有一次宝典更新,而且我会选择在面试结束后立即在附近的咖啡店更新宝典。

这样的尝试,对我自己而言非常有利。在这之前,每当面试完毕后我都会主观夸大分析结果。而如今的尝试,我将情绪上的杂念抛到了一边,整个过程也变得更加客观,也更值得立即行动起来。我知道,我无法再改变过去,但是往后看,这样的尝试却把让糟糕的面试经历变得更成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坚持尝试过一段时间后,我记录了无数类问题,几乎没有什么问题还能难住我,而我个人的回答也显得更有水准、更加自信了。回顾我记录的面试问题,我发现这些问题背后都有规律,而不同的问题其实都属于同一个分类。

我自己的问题分类整理

长时间坚持下去,我从无到有自己创建了一套逐步完善又个性十足的面试指南。

第二步,寻找做好本职工作需要的价值观

当我回顾我的面试调研时,我有了新的想法:我应该找出这些问题背后所关注的价值观。

最开始的时候,我有点摸不清方向,想到什么问题就写什么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我认为最吸引注意力的回答,或者至少是招聘者想听到的回答。我的回答甚至会避免极端,尽量选择安全的回答,以免因此而错失求职机会。比如,我会说:“可以啊,邮件新闻稿的平面设计我也可以做。只要需要我做的,我都可以做。”而实际上,我都没正式学过平面设计。

我自己并不认为我什么都可以做,而且我对于自己的零经验也存在顾虑。和不少用户体验设计师一样,我从来没有系统地学过用户体验,我甚至没有系统地学过和数字产业相关的内容。在之前的面试过程中,我一直认为我的背景是我的短板,并且想着办法尽量不提及我的背景。

不过,倒有几个前辈告诉我,我这样的背景反倒是一种资产。尽管没有用户体验相关的经验,但我有工作经验,而且这些工作经验都能证明我的工作能力。

图片来源:Pexels.com

在价值观方面,我也花了不少时间来思考,并且又总结罗列了一个清单(我真的是非常喜欢列清单!)。自从大学毕业后,我已经换了几份工作。针对每份工作,我都单独罗列一份清单,记录我喜欢做的事情,以及让我备受激励的事情。此外,我也罗列了我不喜欢并且让我受挫的清单。最后,我再把所有的清单内容综合起来,并尝试用这些内容来评价工作、上司、团队以及公司。

于是,我发现了一个事实。虽然我们可以从品牌或行业等外部因素来评估一份工作,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其实可以通过我们自己的价值观以及让我们备受激励的事物来进行评估。

而这两者之间的差别,结合我之前的工作经历,则可以比喻为早早起床并期待美好的一天和继续睡懒觉并期待周末赶紧到来之间的差别。

第三步,基于你的价值观,评估潜在的同事、上司及企业文化

我的价值观清单上,有一项是与团队成员、公司同事以及设计经理建立信任关系。从设计的角度而言,信任则意味着有足够的空间来思考创意、进行设计、对失败和风险更加包容,同时,也要给个人展示留足空间。

谷歌之前的一项关于团队合作的研究发现,最有效率的团队并不一定是最聪明或者技术最好的团队,却往往是团队氛围和谐、相互信任并友好相处的团队。

信任给人以尊重,并加强团队友好关系。同时,信任还可会让团队成员更愿意付出、更愿意承担责任、更愿意主动沟通,从而产出更加有想法的设计创意。

但如果你直白地问“这里的同事之间都是互信的吗?”这个问题,就不好说了。因此,如果我有机会提问的话,我会问更加有意义的话题,而这对我而言是一个转机。而在这之前,我基本都只是回答问题,或者给我机会提问我都放弃了提问机会。这些机会真的是白白浪费了!

我有个做产品设计的朋友建议我,如果有机会提问的话,一定要问一些比较难的问题。所以,我问过的问题就有:“这里的团队成员能不能做到患难与共呢?”、“团队成员会出现互相指责或者在背后落井下石等情况吗?”以及“我需要经常帮团队成员编造假话吗?”等问题。

图片来源:Pexels.com

曾经有一场面试中,我问过面试官一个问题:“您认为我们之间理想的工作关系是什么样的?”面试官的回答有点让我感到意外,她说:“我们的大脑是同步的”。看我听完后感到迷茫,所以她又补充道:“比如说,假如我去休假时,我会完全信任你,并相信你可以帮我处理好相关工作。因为大脑同步即意味着我们对工作的想法安排以及处理方式都是一致的。”

我非常认可她的答案,因为她的答案体现了信任的重要性,并且把我也当作具有同等资历的产品人来看。所以,相互之间大脑可以同步是非常关键的。即便我们有时候会各执一词,但对于产品的定义我们却能做到有共同的认识和理解。

在我最终入职现在这份工作之前,我现在的上司需要对我进行面试。面试时,他希望我能够现场给他做一场产品推介,并以此交换意见。我非常喜欢这种既透明又可以交流思想的方式,这也给了我一次向他展示我是如何应对并执行相关反馈意见的机会。

他愿意花时间听我陈述,代表着它们公司的文化至少是开放和合作的,而不是之前“有幸”经历过的拘谨而又呆板的公司文化。

通过一些稍微有难度的问题,可以更好地了解公司以及团队的价值观。而我自己的价值观,则是信任、合作、成长以及多样性。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后,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在面试环节的最后几分钟,千万不要浪费了解这些背景的最佳机会,并尽可能地向面试官提出有难度、有真正意义的问题,这样同时还能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四步,当一个“面霸”,但更要有策略

如果可以的话,尽可能地不要错过每一个面试机会。这句话可能听起来和坚持自己的价值观有冲突,但实际上,如果你是工作经历少于五年的产品设计师的话,我认为这样做利大于弊。

如果你尽可能多参加面试,你就有机会得到更多信息。相比于自己瞎猜你适合什么岗位、团队及公司,参加面试是一个直接了解这些信息的机会。此外,参加面试本来也是练习的机会。这样一来,当你遇到适合你的天职时,你的准备其实就非常充分了,而你的个人作品集以及个人陈述部分也都会更加吸人眼球。

想必大家都知道“数量高于质量”这一说法,陶瓷艺术的练习生会花大量的时间练习制作更好的作品,而不是期待一次性就能把最完美的作品制作出来。好的设计也是需要不断地迭代,而这一说法同样适用于找工作。

最开始,这个做法和当时和我一起找工作的同辈人的做法稍有冲突。有些人就认为,你需要确认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并且从某个特定的设计领域垂直深耕发展。比如,“我只对个人健康或者社交媒体相关的科技公司感兴趣,所以我只找相关的工作机会,这样才符合我的热情。”

但我认为,这样的想法极其荒谬,以至于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就自己断送了多样发展的可能性。这就好比你外出跟人约会,而只有在约会对象全部符合你的109条完美伴侣标准后,你才愿意跟对方进一步交往。但是你们之间都还没互相了解,就将各种可能性全部否定!而这一切都是猜测,说得更直白一点,你可能根本不知道你想要的是什么。你又怎么知道你想要在一个学前教育行业的中型规模科技公司发展呢?(这个问题是根据我自己的经历而提出的。)

图片来源:Pexels.com

当然,你可以有自己的规划和远见。但就像产品设计一样,你不能直接跳过所有步骤直接去解决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地面试机会,我才逐渐地认识并准确地发现自己的真正需求及技能水平。所以,当一个“面霸”,特别是在职业生涯的初期更应该这样,然后再慢慢地发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天职。

练习非常重要,毕竟熟能生巧。但有些人不喜欢自己对着自己说话并模拟面试过程的感觉,觉得这是一种虚伪不真实的练习。但真的没必要担心!你只需要关注练习这个事实就行。对我自己而言,我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治”好了我在回答关键问题时的结结巴巴或者含糊不清。而我自己的练习则发生在随时随地,比如外出散步时,搭乘公交时,甚至在洗澡时。只要你想主动制造机会,你会有大把的练习机会。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有很多关于前面四步的问题。所以,不妨直接把这些问题当作练习题,不断地循环练习这些问题,争取每个问题可以至少重复练习三到四次,并且要每天练习。可能最开始你会觉得特别沮丧,但熟能生巧后,你会发现所有的问题都是小菜一碟。

第五步,建立自己的互帮互助社交网络

设计师行业也并不是没有竞争。虽然竞争并不一定是坏事,但如果在找工作这个过程中,竞争多过于合作的话,还是会令人生畏。

我自己有个设计行业的前辈,他说他现在的社交圈大部分人都是初入社会时的求职期认识的。他说刚开始的求职期这段时期非常重要,因为一旦入职过后,你的关注点可能就只是在公司内部的关系了。

我对此深表同意。我也非常感谢我在之前的面试过程中认识的朋友。即便是现在,如果我需要职场建议或帮助时,又或者一天疲劳的工作后想去喝一杯,他们总是很好的陪伴。

当你在找工作时,务必要关注身边的人。可能有时候,人们会因为额外压力所以不会透露其求职动态。但如果要一个人承受这些压力的话,则会如牛负重。而如果有朋友的话,则可以与你一起模拟面试场景,他问你答,帮你练习这些面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图片来源:Pexels.com

这些社交网络资源也能帮你坚持维护你的价值观。如果某一份工作机会不符合你的需求,他们也会从第三方角度告诉你,并同你一起分析相关的原因。

在你的这些资源网络中,最好要有一两个“狠角色”,从而让你有机会感受并亲临真正的挑战和尖酸刻薄的场景。如果有人对我说“你的陈述过程毫无亮点,无聊透顶”这样的话,我一定会引起重视,并随即改正。

就像不要在真空环境中设计一样,如果没有一点反馈信息的面试也是毫无价值的。关于这一点,我也咨询过很多的人,并且完全不计较颜面地去索求反馈,其中包括朋友的朋友以及领英等职场社交平台认识的人。通过这种方式,我会得到更加宝贵的真实反馈,同时还能收获自己的“心灵导师”,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就设计行业而言,在批评性评论中学习绝对是成长和提高的最快途径。这一点对面试而言,同样适用。但是,一定不要忘了报答和感恩。

写在最后

说实话,面试过程和设计过程存在着非常高的相似度。这两个过程中,你都需要不断地投入,通过重复迭代,才能做得越来越好。此外,你还要设定目标,破除限制,并说服众多相关利益方以获得全盘肯定。而即便遇到失败,也不要气馁;通过以下步骤,把失败当作一次机会,从而回顾并解决相应问题:

  • 理解:你的需求和问题是什么?你需要从工作中获得什么?过去求职过程中以及团队磨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什么?

  • 定义:梳理你的价值观和个人远见。在评估潜在的公司及团队、同事以及岗位角色时永远坚持的标准是什么?

  • 产出:不要错过任何的面试机会。面试前,试想各种可能遇到的场景,尝试思考任何可能被问到的问题,并且一定要主动练习回答这些问题。

  • 整理:在不断练习并实战面试过程中,要逐渐形成自己应对各种问题的模版套路,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各方各面。最终,你设计出的产品就是你自己。

  • 验证:从面试官那里获取反馈意见,从身份的社交圈子获取反馈意见。哪些是有用的,而哪些又是没用的?你自己设计出的产品最终是不是成功的?

  • 迭代:如果需要的话,对整个流程进行适当地修改或设计,目的则是根据你自己的需求来确定。

直到我把整个求职过程重新梳理后,我才发现整个过程是非常有趣的。此外,在这方面投入时间也减轻了我不少压力。我个人是喜欢设计的,而一旦我把求职也当作设计来对待过后,我发现我也喜欢上了找工作。

享受过程,享受人生。找到让事情变得有趣的方法,并且大胆地把设计理念运用到生活中的各方各面。当然,知易行难。但换个角度来看,你还有余生大把的时间去练习。对我自己而言,我可以肯定的是,我这辈子还会遇到很多面试机会,我也会不断地调整策略,从而从整个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提升。

写在最后(真的是最后了)……

在我目前供职的公司(一家个人健康管理公司),我经常都能从用户身上获取新的灵感。许多用户他们一生都在和体重作斗争,但好在他们最终下定决心开始减重。他们参加了我们公司的健康课程,并把课程融入到其个人生活中。他们不断地坚持,并最终突破以前多次遇到的瓶颈,在减轻体重上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些改变的背后,少不了一如既往的坚持和努力。

与之相似的是,求职过程中也有无数的经历体会和交流机会。即便你拿到入职通知后,你也不能停下提升技能的步伐。每一天的你,都要比昨天的你更加进步。

希望你在遭遇挫折时,能够享受并战胜它。也希望你在遇到一次次的困境时,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我也相信我能继续地坚持做自己。


微信扫一扫打开

专属客服
{{userInfo.adviser.nickname}}
手机:{{userInfo.adviser.mobile}}
邮箱:{{userInfo.adviser.email}}
客服小苏
手机:17360660209
邮箱:leye_sc@126.com
{{item.name}}.{{item.file_extend}}
发送
编辑常用语

{{item}}

添加常用语

请不要填写手机、QQ、微信等联系方式或广告信息,否则系统将封禁您的账号!